当前位置:首页 > 科室概况 >> 教研室简介
教研室简介
发布时间:2015-06-10 浏览数:11841             作者:

  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5年。现有教师11人,教辅2人。11名教师中,博士学位者9人,硕士学位者2人,二者共计占教师总数的90%;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6人。教研室主任为李文斌教授,副主任为张敏副教授,研究室主任为张敏教授。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主要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它的任务是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它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从而在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架起桥梁,是临床上正确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指导,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病理生理学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学各论。总论部分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及疾病的转归;基本病理过程讨论多种疾和病理生理病可以引起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过程,如临床常见的水、电解质紊乱,休克,酸碱平衡紊乱,应激等;各论讨论各系统疾病发展过程中一些常见的综合征。五年制本科生的病理生理课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为70学时,其中讲课42学时,实验课28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1)神经病理生理学研究:早期主要从事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工作系统深入,在针灸手法、针麻镇痛,胆道肌电活动,脑缺血等疾病时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90年代,应用国际上通用的电生理学方法,深入研究了脑干对眼球运动的调控机理,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目前主要进行脑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机制、以及脊髓中一氧化氮等信号分子在痛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肺非呼吸功能的研究:重点研究正常及疾病情况下肺的防御功能及代谢的变化,特别是在缺氧、内毒素血症及休克情况下肺的抗氧化作用、以及肺对肽类活性物质的影响。肺非呼吸功能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不久,具有极其广阔的前景。我室大量研究提出,生理情况下肺对多种活性物质进行代谢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病理情况下肺代谢和防御屏障功能的障碍在疾病发病中有重要意义,这些观点和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已公认在此领域的研究中该室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承担多项国家及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获得多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

  经过多年的工作,本学科上述两个领域的研究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肺脏病理生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呼吸与缺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休克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和《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神经病理生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河北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本学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之一,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生理学科病理生理学专业招生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被批准为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到2005年为止,共培养博士生24名,硕士生58名;目前在校博士生7名,硕士生6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独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人才的质量较高,硕士生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博士生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有4名35岁以下的博士生的研究论文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获得优秀论文2等和3等奖,2006年国际病理生理学大会我教研室孙晓彩获得优秀壁报奖。毕业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成为学科的骨干力量,部分成为学科的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