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高教版)
发布时间:2015-06-11 浏览数:2887             作者: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高教版)

前   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疾病及患病机体的有关知识。因此它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其病理学的知识有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①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②基本病理过程;③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本教学大纲规定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所列内容一般来说都是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的。在“目的要求”中提示了同学对内容“掌握”、“熟悉”和“了解”不同的要求档次。内容中下标“       ”表示重点;下标“.......”表示难点;下标“       ”表示为自学内容;下标为“      ”表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余为一般介绍内容,整节不讲内容,教学大纲中给与注明,小部分不讲内容,教师在授课时予以提示。

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及自学,应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病理生理学总学时数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实验课28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比值1.5:1。

 

                     理论课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

                                         

疾病概论(包括绪论)                           2学时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包括水肿)                            6学时

酸碱平衡紊乱                                 4学时

缺氧                                              2学时

发热                                     2学时

应激                                     2学时

休克                                     3学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学时

缺血-再灌注损伤                               2学时

细胞凋亡与疾病                                        2学时

心功能不全                                  4学时

呼吸功能不全                                 4学时

肝功能不全                                  2学时

肾功能不全                                  4学时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学时

合计                                   42学时

                                      

 

理论课内容与要求

绪论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史;掌握健康、疾病和亚健康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熟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脑死亡的概念及其意义;了解疾病谱的概念及其变化。

【教学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史。

疾病、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

病因学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内稳态紊乱,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组织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脑死亡的概念、判定标准及其意义

疾病模型的复制方法放到病理生理学研究方法中介绍。

疾病谱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内容自学。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目的要求】

熟悉正常的水、钠代谢及其调节机制;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的类型;掌握常见水、钠代谢障碍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水肿的概念及发生机制。了解水肿的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正常钾代谢;掌握低血钾和高血钾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正常水、钠代谢  体液的概念、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衡及其调节。

水、钠代谢紊乱   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对机体的影响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对机体的影响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水中毒内容自学。

水肿 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生机制: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包括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淋巴回流受阻。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水肿的表现对机体的影响。

钾代谢及其障碍 正常钾代谢: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其调节,包括钾的摄入、钾的跨细胞移动、肾和结肠对钾的排泄。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

镁代谢障碍内容自学。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熟悉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熟悉酸和碱的概念,掌握体液中酸和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掌握临床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和意义。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及其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教学内容】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酸和碱的概念。

体液中酸和碱的来源。

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包括缓冲系统,肺的调节,肾脏的调节,细胞的调节。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和意义  pH值, PaCO2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分类、机体的代偿机制及其指标改变,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分类、机体的代偿机制及其指标变化,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分类、机体的代偿机制及指标变化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分类、机体的代偿机制及指标变化,呼吸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第四章  缺氧

【目的要求】

了解缺氧的病因;掌握缺氧的类型、血氧变化特点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概述:1)缺氧的概念;(2)常用的血气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3)氧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2.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1d低张性低氧血症;(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上述各型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和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
  3.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障碍
  4.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5. 氧疗与氧中毒。

第五章  

【目的要求】

了解发热的概念及体温“调定点”学说;掌握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熟悉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改变。

【教学内容】

发热的概述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学说、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体内产物;内生致热源: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调节中枢、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中枢,通过迷走神经。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及作用: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AMP, Na+/Ca2+比值,一氧化氮。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α-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热限。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生理功能的变化、代谢变化、免疫功能变化、其他。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第六章  

【目的要求】

了解应激的概念、应激原和全身适应综合症;掌握应激的全身性反应和应激的细胞反应;熟悉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机体功能变化;应激性疾病。

【教学内容】

概述  应激的概念、应激原和全身适应综合症。

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其他激素的反应。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变化: 糖代谢变化,脂肪代谢变化,蛋白质代谢变化。功能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及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特点、热休克蛋白表达的调控。急性期反应蛋白。

应激与疾病  应激与躯体疾病:应激性溃疡、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应激与免疫功能障碍、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应激的心理性反应及其异常、精神创伤应激障碍。

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钙超载、心肌顿抑概念,掌握目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几种认识。

【教学内容】

  1.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3.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活性氧的作用;(2)钙超载;(3)白细胞的作用;(4)高能磷酸化合物生成障碍
  4. 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5. 防治原则

第八章   细胞凋亡 

【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了解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和凋亡的主要变化:形态学变化和生化改变。 掌握凋亡的发生机制。了解细胞凋亡不足、细胞凋亡过度、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引起的疾病。了解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1、凋亡的概念、凋亡的生物学意义、凋亡的主要变化

2、凋亡的发生机制

3、细胞凋亡与疾病

4、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及其常见病因;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见的病因: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妇产科疾病、手术及创伤、其他。诱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妊娠、酸中毒、微循环障碍、应用纤溶抑制剂不当。

发病机制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起始环节:组织损伤、VEC损伤、血细胞大量破坏、其他激活凝血系统的途径:急性胰腺炎、羊水栓塞、异常颗粒物质入血、外源性毒素入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型: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快慢分型、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后机体的代偿情况分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章 休克 

【目的要求】

掌握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和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

【教学内容】

  1.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按休克原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2.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1)休克早期,休克期和休克难治期;(2)休克早期的代偿意义;(3)休克发展的机制:微循环障碍;体液因子的作用;血液流变学改变;细胞损害及代谢改变。
  3.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1)心功能改变;(2)肾功能的改变;(3)肺功能的改变;(4)脑功能的改变;(5)肝和胃肠功能改变;(6)多器官功能衰竭。
  4. 各类休克的特点: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5. 休克的防治原则。

十一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目的要求

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病因和发病经过;熟悉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经过。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肺的功能变化、肾、肝、胃肠道的功能变化、免疫系统的变化、新陈代谢的变化。

发病机制  失控性炎症反应、肠屏障功能损伤及肠道细菌移位、器官微循环障碍。

多器官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三章  呼吸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掌握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教学内容

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指数。

原因和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与原因,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弥散障碍:弥散障碍的原因、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和原因,血气的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的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肾功能变化、胃肠变化。

呼吸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四章  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熟悉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及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教学内容

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肝功能不全的分类及病因。

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物质与能量代谢障碍、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凝血和纤维蛋自溶解障碍(出血和出血倾向)、免疫功能障碍(继发性感染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解毒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肝性腹水、肝性功能性肾衰(肝肾综合症)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概念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当前的观点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肝性功能性肾衰

防治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机体的代偿反应;熟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教学内容】

心功能不全的概念、心功能不全的病因、诱因与分类。

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统激活、其他体液因素在心功能障碍时的变化。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素表达上调、心肌中氧化应激。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心肌改建的机制及表现、意义和不利影响。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心肌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纤维化与顺应性降低、心肌舒张负荷减小与舒张被动阻力增大、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低排血量综合征:心脏泵血功能降低、血压变化、脏器血流重分配、外周血管和组织的适应性改变;静脉淤血综合征: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肺循环充血、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

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肾功能不全的概念、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和类型及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及其特征;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发病及其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类型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发病经过;少尿的发生机制肾缺血肾小管阻塞的损伤作用肾小管原尿反流少尿期的代谢紊乱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中毒;肾组织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功能不全  病因、发病过程及其机制对机体的影响

尿毒症  尿毒症的概念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发病机制。

急性肾衰及慢性肾衰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