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32,实验16)
发布时间:2018-01-03 浏览数:3214             作者: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影像学专业

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疾病及患病机体的有关知识。因此它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病理学的知识有密切联系。

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①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②基本病理过程;③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本教学大纲规定了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所列内容一般来说都是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的。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及自学,应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学时分配:本课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见习课)16学时。

理论课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时

1

疾病概论(包括绪论)

2

2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包括水肿)

4

3

酸碱平衡紊乱

4

4

缺氧

2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6

休克

4

7

心功能不全

4

8

呼吸功能不全

4

9

肝功能不全

2

10

肾功能不全

4

合     计

32

理论课内容与要求

一、疾病概论(包括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疾病和亚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脑死亡的概念及其意义。

2.熟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史;疾病谱的概念及其变化。

(二)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发展简史和主要内容。未来趋势和研究方法(包括疾病模型的复制方法)作为自学内容(自学)。

2.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的概念

3.病因学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4.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稳态的失衡与调节,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

5.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

6.疾病的转归  康复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判定标准及其意义;“植物状态”的概念。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常见水、钠代谢障碍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及发生机制;低血钾和高血钾的原因、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2.熟悉:正常的水、钠代谢及其调节机制;水、钠代谢障碍的类型;正常钾代谢。

3.了解:水肿的表现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正常水、钠平衡  体液的概念、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电解质成分,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衡及其调节。

2.水、钠代谢紊乱—脱水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概念、原因对机体的影响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对机体的影响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水肿 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生机制: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4.钾代谢及其障碍 正常钾代谢: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钾平衡的调节(包括钾的跨细胞转移、肾调节和结肠排钾)。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

   三、酸碱平衡紊乱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分类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机体代偿性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2.熟悉:酸碱平衡的概念、酸碱物质的来源和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包括pH、PaCO2、SB、AB、BB、BE、AG)。

3.了解:酸碱平衡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

1.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

2.酸和碱的概念,体液中酸和碱的来源。

3.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包括血液的缓冲作用肺的调节,肾脏的调节,组织细胞的调节。

4.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和意义  pH值, PaCO2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阴离子间隙。

5.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分类、机体的代偿机制及指标变化、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6.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7.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分析判断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四、缺氧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缺氧的概念、病因、类型、血氧变化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掌握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常用的缺氧指标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1)缺氧的概念;(2)常用的血氧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3)氧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2.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1)低张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上述各型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和引起组织缺氧的机制。

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1)呼吸系统的变化。轻度缺氧呼吸系统的代偿,严重缺氧对机体的损害,高原性肺水肿的发生机制。(2)循环系统的变化。心功能的变化,包括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出量;血流重新分布;肺循环的变化,缺氧引起肺循环变化的机制;毛细血管增生。(3)血液系统的变化。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内2,3-DPG含量增多及其机制。(4)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5)组织细胞的变化。

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态;(2)个体或群体差异;(3)适应性锻炼。

5.氧疗与氧中毒(自学)。

五、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DIC的发病机制、分期和机体主要功能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和贫血)及其机制。

2.熟悉:DIC的常见病因和诱因。

3.了解:DIC的分型和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

2.DIC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DIC的常见病因DIC的发病机制: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3.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4.DIC的分期和分型  分期及其特点;DIC的分型(自学)。

5.DIC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6.DIC的防治原则。

六、休克(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和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概念。

2.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1.休克的定义。

2.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按休克原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3.休克的微循环机制  (1)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及其机制;休克早期的代偿意义;(2)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改变及其机制;(3)休克DIC期微循环改变及其机制;DIC发生的机制。

4.休克的细胞分子机制。

5.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1)心功能改变;(2)肾功能的改变;(3)肺功能的改变;(4)脑功能的改变;(5)肝和胃肠功能改变。

6.各类休克的特点  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7.休克的防治原则

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病因、诊断标准、发病经过和发病机制。

9.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肺、肾、肝、胃肠道的功能变化、免疫系统的变化、新陈代谢的变化。

1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七、心功能不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机体的代偿反应。

2.熟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3.了解: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教学内容:

1.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

2.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  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其他体液因素在心功能障碍时的变化。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生成增多: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表达上调、心肌中氧化应激。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心肌改建的机制及表现、意义和不利影响。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纤维化与顺应性降低、心肌舒张负荷减小与舒张被动阻力增大、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

3.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低排血量综合征:心脏泵血功能降低、血压变化、脏器血流重分配、外周血管和组织的适应性改变;静脉淤血综合征: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肺循环充血、体循环淤血、心输出量不足。

4.防治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

八、呼吸功能不全

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分类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概念。

2.熟悉:ARDS的发病机制;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3.了解:呼吸功能不全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原因;ARDS的病因。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指数、呼吸衰竭的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通气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与原因,肺泡通气不足时的血气变化弥散障碍:弥散障碍的原因、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和原因,血气的变化肺内解剖分流增加:肺内解剖分流增加的原因,肺内解剖分流增加时血气的变化。  

3.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谢和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的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肾功能变化、胃肠变化。

4.ARDS  概念;病因;发病机制: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的机制。

5.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自学);氧疗;呼吸支持技术(自学);改善内环境紊乱和监测与支持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自学)。

九、肝功能不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2.熟悉: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3.了解: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

1.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2.肝功能不全的分类及病因。

3.肝功能不全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自学)。

4.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分期;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当前的观点;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5.肝性功能性肾衰(自学)。

6.防治肝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基础。

十、肾功能不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2.熟悉:肾脏的基本功能、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及原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发病过程。

3.了解:尿毒症的定义、发病机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概念。正常的肾脏功能,肾功能衰竭分类。

2.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肾小球滤过障碍,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脏内分泌障碍。

3.急性肾功能衰竭   (1)病因与分类(概念及各期特点):肾前性急性肾衰;肾后性急性肾衰;肾性急性肾衰。(2)发病机制:①肾血管及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肾血流量急剧减少):肾灌注压降低,肾血管收缩,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肾血管内凝血。②肾小管损伤:肾小管阻塞,原尿反漏,管球反馈机制失调。③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3)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急性肾小管坏死可分为少尿型急性肾衰与非少尿型急性肾衰。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①少尿期  少尿、无尿及尿成分变化;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②移行期;③多尿期  尿液特点,多尿机制,对机体影响;④恢复期  对机体影响。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

   4.慢性肾功能不全  病因、发病过程及其机制。(1)发病过程: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2)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管-间质损害、矫枉失衡学说。(3)功能代谢变化:泌尿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

5.尿毒症  概念,机制和临床表现(自学)。

实验课(见习课)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1

缺氧

4

2

高钾血症对豚鼠心电图的影响

4

3

实验性肺水肿

4

4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4

合     计

16

实验课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 缺氧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缺氧的定义及分类;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外界环境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2.基本掌握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模型的方法。

3.了解认识年龄、种属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条件

1.实验动物:蟾蜍、初生小鼠、成年小鼠。

2.基本仪器设备及器材:天平、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小鼠缺氧瓶(125 ml带塞磨口瓶)、5ml量筒、500m1烧杯、lml注射器、酒精灯、温度计、电子天平、剪刀、镊子、小鼠解剖板、真空汞、小动物减压装置(用玻璃真空干燥器改装)。

3.基本试剂药品: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亚硝酸钠、1%美兰、生理盐水、1%咖啡因、0.125%氯丙嗪、碎冰块、热水。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内容

1.教师讲授:50分钟

(1)缺氧的定义及分类。(讲授)

(2)乏氧性缺氧的原因、机制和动物模型的复制及观察方法。(讲授)

(3)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机制和动物模型的复制及观察方法。(讲授)

(4)外界环境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乏氧性缺氧耐受性影响的观察方法。(讲授)

(5)年龄、种属不同对缺氧耐受性影响的观察方法(示教)。

 1) 将蟾蜍、初生小鼠和成年小鼠一同放入真空干燥器内。

2) 用真空泵抽气,减压600 mmHg后开始计时,观察动物表现并比较其存活时间。

2.学生操作:150分钟

(1)乏氧性缺氧(缺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取钠石灰少许及小鼠一只放入缺氧瓶内,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呼吸、口唇黏膜的颜色,然后塞紧瓶塞,观察动物缺氧后的表现,与其缺氧前及实验(2)中血液性缺氧小鼠的表现做比较,直到动物死亡为止。记录其存活时间。

保留动物尸体,待实验(2)做完后,再脱颈处死一只小鼠,依次打开其腹腔,比较各小鼠的肝脏颜色。

(2)血液性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机制

1) 一氧化碳(CO)中毒:将一只小鼠放入抽滤瓶中,观察其正常表现。然后与一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观察动物吸入CO后的表现,并与其缺氧前、实验(1)中乏氧性缺氧小鼠及下面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甲鼠)表现做比较。直到动物死亡为止。记录其存活时间。

2) 亚硝酸钠中毒及治疗: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观察正常表现后,向腹腔注入5%亚硝酸钠0.3ml,甲鼠注入亚硝酸钠后,立即再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观察其正常表现,具体观察指标及方法同实验(1,并与其缺氧前、实验(1)中乏氧性缺氧小鼠及前面CO中毒小鼠的表现做比较直到动物死亡为止。记录其存活时间;乙鼠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3ml,只记录其存活时间,比较该鼠与甲鼠存活时间有无差异。

(3)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外界环境温度对乏氧性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取小鼠缺氧瓶三个,各放入同等量钠石灰少许。

取烧杯二个,一个加水调温到0-4℃,另一个加水调温到40-42℃。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三只,分别装入缺氧瓶内,将缺氧瓶分别放入冰水、热水和室温中,盖紧瓶塞。观察三只小鼠缺氧后的表现并比较三只小鼠存活时间有无差异。

2)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三只并称重。腹腔注射1%咖啡因0.1m1/10g、0.125%氯丙嗪0.1m1/10g、0.1m1/10g。

仔细观察待咖啡因、氯丙嗪药效发挥后,将三只小鼠分别放入缺氧瓶内,盖紧瓶塞。观察三只小鼠缺氧后的表现并比较三只小鼠存活时间有何差异。

3.实验报告:学生根据结果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二  高钾血症对豚鼠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高钾血症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

2.基本掌握高钾血症模型的制备方法。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实验条件】

1.基本仪器设备:

(1)BL-420A生物信号描记系统。

(2)电子称。

2.基本试剂药品:25%乌拉坦,5%、10%、20%氯化钾。

3.基本实验器械:注射器,注射器针头,组织剪,止血钳。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内容】

1.教师讲授:40分钟

(1)复习高钾血症的概念,高钾血症对心肌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2)复习心电图各波的形成机制,讲解高钾血症对心电图的影响。

(3)介绍高钾血症豚鼠模型的复制要点。

2.学生操作:160分钟

(1)麻醉、固定动物。

(2)连接导线,进入BL-420A生物信号描记系统描记心电图。

(3)复制高血钾模型,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特点。

(4)待动物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开胸,观察心脏活动的状态。

(5)停止实验,剪辑实验结果并打印。

3.实验报告:学生根据结果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三 实验性肺水肿

目的要求

1.熟练掌握家兔实验性肺水肿模型的复制方法。

2基本掌握家兔实验性肺水肿的形成机制及机体的表现。

3了解认识容量负荷增多对心功能的影响和肺水肿对呼吸的影响,理解肺水肿是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之一。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实验条件

1.基本仪器设备:BL-420A生物信号描记系统、天平、婴儿称、听诊器、吸管,载玻片3张,滤纸若干,气管插管、动、静脉插管各1,动脉夹2个、手术器械1套(手术刀1把、止血钳10把、剪毛剪刀1把、组织剪刀1把、线剪1把、眼科剪刀1把、镊子2把)、1ml注射器3个、5ml 注射器2个、粗细丝线各1轴。

2.基本试剂药品:25%乌拉坦、1%普鲁卡因、肝素溶液(1250 U/ml)、生理盐水、1%肾上腺素溶液、20%磺基水杨酸溶液。

3.特殊环境要求:无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内容

1.教师讲授:40分钟

(1)水肿及肺水肿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2)肺水肿与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关系。

(3)家兔实验性肺水肿模型的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4)观察的指标及其意义。

2.学生操作:160分钟

(1)动物称重、麻醉、固定。

(2)颈部手术:分离气管、颈总动脉、颈静脉,气管插管、动静脉插管。

(3)肺水肿模型复制:输注含肾上腺素(0.5 mg/L)的生理盐水,直至肺水肿形成。期间持续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听诊湿性啰音的出现。

(4)取肺,称重,计算肺系数。

(5)取气管溢液、心包积液和腹水,进行蛋白质定性试验。

3.实验报告:学生根据结果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四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要求】

1.验证血氨增高可以引起脑病。

2.观察血氨增高对呼吸的影响,验证血氨增高引起过度通气,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之一。

3.了解肝脏对氨的清除作用。

4.过分析实验结果,使同学理解同一病因可引起多种病理变化过程,加强不同章节之间知识的联系。

【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实验条件

1.基本仪器设备:微机BL-420A生物记录系统,婴儿秤,兔固定台1个,搪瓷圆盆1个,空心橡胶/或塑料导管1根,粗棉线1根,缝合线1轴,5ml、 l0ml、50ml注射器各1个,兔急性手术器械一套(止血钳9把,持针器1把,手术刀1把,剪毛剪刀、组织剪刀、剪线剪刀、眼科剪刀各1把,镊子4把,气管插管1个,小圆针2个,动脉夹2个),Y型气管插管1个。

2.基本试剂药品:1%普鲁卡因,复方氯化铵溶液,复方谷氨酸钠溶液,生理盐水。

【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讲授为辅。

【教学内容】

1.教师讲授:40分钟

(1)实验目的、原理、相关理论知识、仪器设备和试剂药品。

(2)实验方法:动物的称重、固定、麻醉,气管插管,肝脏大部分结扎,十二指肠荷包缝合,十二指肠插管注射复方氯化铵溶液(2.5ml/Kg),耳缘静脉注射复方谷氨酸钠溶液抢救。

2.学生操作:160分钟

对甲兔进行肝脏大部分结扎,肠腔内注入复方氯化铵溶液;乙兔除不结扎肝脏和不进行实验性治疗外,其余方法步骤同甲兔。

(1)将家兔称重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

(2)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颈部正中切口,气管插管。

(3)腹部手术: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上腹部正中切口,肝脏大部分结扎;沿胃幽门找出十二指肠,在肠壁作一个全层小切口,将细胶管沿肠壁插入肠腔内约125px(指向肠管的方向),行十二指肠荷包缝合。

(4)关闭腹腔,休息5分钟。

(5)每隔五分钟向十二指肠插管中注入2.5%复方NH4Cl混合液2.5ml/Kg,观察动物呼吸、角膜反射是否发生变化,观察动物抽搐、痉挛及角弓反张发生所需的时间,计算所用复方氯化铵混合液的总量和每公斤体重的用量。

(6)耳缘静脉推注标准复方谷氨酸钠溶液,直至症状缓解(20-30ml/kg),继续观察。计算症状出现后的存活时间。并将各项指标在甲兔与乙兔间进行比较。

3.实验报告:学生根据结果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